当前位置: 首页>关注 >

辛弃疾最失意的6首诗词,当我们读懂了,人也就活通透了|全球百事通

2023-05-30 22:14:23 来源:洞见

生活就是泥沙俱下,

鲜花和荆棘并存。

作者:洞见CC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提起辛弃疾,你会想到什么?

有人想到了他的词:

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;

有人想到了靖康年的那个秋天,金兵南侵,君王被迫南渡。

21岁的辛弃疾,投笔从戎,立志收拾旧山河,却一生未能得到朝廷重用,郁郁而终。

郭沫若曾在辛弃疾墓前写过一副挽联:

铁板铜琶,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;

美芹悲黍,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。

这副挽联,写出了辛弃疾词作之间的豪情,更道出了,他一生不得志的悲哀。

南宋朝廷辜负了辛弃疾,可辛弃疾却从未辜负过自己。

以下这6首诗词,虽然是辛弃疾失意时所写,却依旧热血未凉,豪情不减。

读懂了它们,你也能挣脱命运的束缚,摆脱精神的焦虑,活出自己的无悔人生。

1

公元1168年,辛弃疾愁绪满怀,登上建康赏心亭。
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

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

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

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

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

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

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!

——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

作为一个文臣,最大的辛酸,是诉尽满腔衷肠,却无一人理会;

作为一个武将,最深的悲哀,是苦练一身本领,却无用武之地。

这两点,辛弃疾都深有体会。

辛弃疾出生时,南宋王朝风雨飘摇,北方也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。

他的祖父辛赞,虽在金朝任职,却一直渴望有朝一日,能拿起武器,与金人决一死战。

在祖父的影响下,辛弃疾少时便立了下收复中原的宏愿。

他从小苦学文韬武略,长大后,更是借着科考的名义,一路北上,将故土山河,装入了心中。

他本以为,凭借着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,能有机会助南宋夺回失地,重整河山。

可等他真正进入南宋朝廷,他才真正体会到官场的腐朽,和现实的无奈。

南宋当权者当然知道辛弃疾有大才,但他们本能地畏惧金国,所以一直压着辛弃疾,不肯让他出头。

所以,辛弃疾直到二十九岁,仍是个闲散小官。

这年春天,江南柳絮飘飞,细雨绵绵,闲愁满腹的辛弃疾登上了赏心亭。

他极目远眺,祖国的山川风物映入眼帘,他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壮志未酬,老大无成。

他拍遍栏杆,悲叹无人领会他心中志向。

即便他如此苦闷,他依旧不愿向现实低头,始终不改收复河山之志。

人生如逆旅,在命运为你铺设的路上,总有千难万险,等你去翻越。

在这途中,你若因害怕艰险,畏葸不前,便只能任由自己的理想、尊严,被命运的磨盘狠狠碾碎;

但你若活得像一颗种子,不惧风雨,兀自生长,总有一天,你也能长成一道绝美的风景。

2

公元1172年,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。
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

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
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

众里寻他千百度,

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——《青玉案·元夕》

公元1170年,做了多年闲散小官的辛弃疾,终于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召见。

随后,辛弃疾被调入了临安城中,做了司农寺主簿。

临安城不愧是富贵乡,那里的纸醉金迷,险些也让辛弃疾乱了心智。

好在,公元1172年,33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,去负责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。

你一定疑惑,一直无视辛弃疾的南宋朝廷,怎么突然肯让他干实事了?

事实是,滁州地处抗金前线,没人敢去。

这个烫手的山芋,就被丢到了辛弃疾手里,辛弃疾不仅不避,反而因此喜极而泣。

临行前,恰逢元宵佳节。

临安城中,处处轻歌曼舞,家家灯火通明,哪看得见中原的兵荒马乱。

辛弃疾在这一片热闹的灯影中,寻寻觅觅,走走停停。

突然,他看到灯火阑珊处,有一个朦胧身影那么熟悉。

走近一看,原来是曾经壮志难酬的自己。

他在临安城中待了几年,差点被这里的烟柳繁华迷了眼,直到在灯火阑珊处,才找回了自己的初心。

老子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

纵观我们身边,有多少人在追逐名利中,被瓦解了意志;又有多少人,醉心浮华,忘记了自己的初心。

一个人要若坚守自己的本心,就要学会与欲望对抗。

当你强大能够克制自己,便能无惧外界的侵扰,朝着心中的圣地笃定前行。

3

公元1176年,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,途经造口。

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。

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

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

江晚正愁余,山深闻鹧鸪。

——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

辛弃疾赶赴滁州以后,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:

曾经繁华的滁州,在战火中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。

而当地的百姓无家可栖,只能编茅织苇,寄居于瓦砾之场。

市上无商贩,千里无鸡鸣。这般残破的景象,让他心中悲痛不已。

他立马着手起来,为当地的百姓豁免租赋,组织青壮修建房屋,还设法诱外商到滁州营业。

半年以后,滁州再次热闹了起来。

南宋当权者当然也看到了辛弃疾的政绩,但他们不感觉到欣喜,反而认为辛弃疾实力太强,让他们觉得恐慌。

他们一直打压辛弃疾,不是让他当一些闲散小官,便是将他频繁调任。

很快,辛弃疾就被调离滁州,改任江东。不久后,又改任江西。

辛弃疾在赴任的途中,正好路过造口。

他想到五十多年前,金兵南下,一直打到了江西造口。

而南宋皇室在那场战役中,被打得仓皇而逃,百姓也流离失所,

想到此处,辛弃疾的心情无比沉痛。

他多么想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山河啊!

可是他曾先后向南宋朝廷递交《美芹十论》和《九议》,细述自己的收复计划,都遭到了无情的拒绝。

即便如此,辛弃疾还是不改自己为国为民的初衷,到一方,便造福一方百姓。

曾有朋友问我:“为什么这么喜欢读辛弃疾?”

我说:

在辛弃疾身上,我能看到一种坚守。

这种坚守,是无论我被命运欺压到何种地步,只能读到他,我便能从心底里生出一股从头再来的勇气。

这个世界,从来不会是我们想象的样子;生活,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展开。

但在无能为力的世界里,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

4

公元1181年,辛弃疾被罢官,此后隐居带湖。
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

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

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
——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

作家毕淑敏说:“生活就是泥沙俱下,鲜花和荆棘并存。”

越是伟大的人物,生活越不会一帆风顺。

就像辛弃疾从官多年,一直遭受打压,单数罢官的经历,就有7次。

他仕途如此坎坷,一方面是因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,曾在金朝为官。

南宋的官员们对一直他存有偏见,视他们祖孙俩为“汉奸”。

另一方面,是辛弃疾为人刚直,直言不讳,因而也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。

辛弃疾对这些大臣的心思,自然也是心知肚明。

他自己也曾说:“臣生平刚拙自信,年来不为众人所容。”

但他却坚持做一个孤臣,对于荼毒百姓的贪官污吏,他是该杀杀,该罢免的罢免。

他的杀伐果断,雷厉风行,也给了朝中官员弹劾他的借口:用钱如泥沙,杀人如草芥。

结果,皇帝误信谗言,不等辛弃疾申辩,便下了一纸诏书,剥夺了他一切官职。

被迫隐退的辛弃疾,在上饶带湖旁开辟了片稻田,做起了农民,自号“稼轩”。

生活虽说是平静了,但对于家国,他终究是意难平。

好在,那一片山山水水,为辛弃疾提供了一个排解苦闷的最佳场所。

惆怅的时候,他便穿行于稻田间,听夏日蛙鸣,看天上星月。

不知不觉间,他在官场上所受的创伤,也慢慢得到了治愈。

行走在人世间的我们,也历经了不少的磨难,承受了许多的伤痛。

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:“人生实苦,唯有自渡。”

这个世界上,真正能够治愈你的,只有你自己。

当你学会把自己活成一束光,即便再长的黑暗,你也能走得淡定从容,无问西东。

5

辛弃疾隐居上饶时,闲游于博山道中,作此词。
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

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

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。

——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

知乎上有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:“有哪些诗词,你小时候没读懂,长大后才深知其味?”

辛弃疾的《丑奴儿》,永远在被人们反复提及。

这首词动人之处在于,虽然只有短短四句,却说中了所有中年人的心事。

年轻的时候,我们阅历尚浅,却都喜欢伤春悲秋。

遇到一点挫折,就开始自怜自叹;受了一点伤痛,就恨不得昭告天下。

等到后来,真的饱经沧桑,真的被生活欺压得身心俱疲的时候,我们反倒是懂得了对生活强装笑脸,学会了打碎牙齿和血吞。

人到了一定年纪,都会明白:真正的痛,是无声的;真正的愁,是说不出的。

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,青年时代的他,对自己很自信,对一切也看得很天真。

他总以为,凭借着自己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,是可以赶走侵略者,收复山河的。

可当他练好一身本领,踏入南宋等待上阵杀敌,报效祖国时。

南宋朝廷却对他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

到了不惑之年,他依旧是报国无门,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。

这种愁苦,才真正让辛弃疾有苦说不出,登上高楼也只能叹一句:“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!”

年轻时,谁不是鲜衣怒马,意气风发。

可等到中年你就会发现,无奈、愁苦才是生活的常态。

我们终将在岁月中被磨平棱角,在坎坷中一步步地迈向成熟。

面对那些难以排遣的苦闷,无处可说的委屈,或许你我也只能无语凝噎,叹一句:“今天天气真好!”

所谓成熟,就是心态变得越发平和,言语也越来越沉默。

6

公元1188年冬,辛弃疾和好友陈亮雪夜煮酒,纵论天下大事。
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

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

沙场秋点兵。

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

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

可怜白发生!

——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

辛弃疾被罢官后,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闲居生涯。

白天的时候,他还会到处看看山水,排遣苦闷;

可每当夜深人静,他就会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,想到朝廷的软弱昏庸,想到最后空余满腔悲愤。

如此昼夜忧思下,辛弃疾患上了疾病。

好友陈亮得知这个消息后,冒着大雪,沿途跋涉了八百多里地去看望辛弃疾。

辛弃疾因此欣喜不已,见到好友后,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诉说心中的忧思。

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,梦里,他回到了战场,与敌人浴血奋斗。

还一举收复了山河,完成了君王的梦想。

可梦醒后,他哪怕有万千壮志,也只能拿着宝剑在灯下细细观看,孤灯残影,更添凄凉。

想到此处,一种宝刀蒙尘,英雄迟暮的悲哀又瞬间涌上辛弃疾的心头。

陈亮听后,当即附和辛弃疾:“天下适安耕且老,看买犁卖剑平家铁!壮士泪,肺肝裂!”

他化用《汉书》的典故,指出天下太平的时候,人人都想回家耕地种田。

而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士却只能为无用武之地而流泪,愤恨得连肺肝都炸裂。

陈亮的这番话,可谓是说到了辛弃疾的心坎里。

他多年来的不甘终于有了共鸣,于是一改之前郁郁的心情,继续与陈亮煮酒论天下。

高谈阔论间,辛弃疾积攒的愁绪也慢慢得到了释怀。

佛经里说,世间有八苦。其中一苦,便是求不得。

这一苦,困住了曾经的辛弃疾,也困住了如今的我们。

谁都愿心想事成。奈何,这世间的事,少有称心如意,多的是事与愿违。

求而不得时,与其整日郁郁寡欢,把自己困在过往的不甘里;

不如转念放下,努力释怀,然后微笑着踏入人生的另一段征程。

作家梁衡曾在《把栏杆拍遍》中这样评价辛弃疾:

他的成名,要有时代的运动,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,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,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。

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,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。

辛弃疾,在词坛上,能与苏轼争辉;在武学上,能与霍去病齐名。

不幸的是,这样一个人物,却一生报国无门,满腔壮志都被埋没在了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里。

但即便命运如此刁难,辛弃疾始终都是那个能吼出“男儿到死心如铁。看试手,补天裂”的热血少年。

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:

人生苦难重重,压得垮一个人,却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。

无论当下的处境多么艰难,只要你心存希望,去努力探索乌云周围的微光。

那么,总有一天,你终会迎来拨云见日,苦尽甘来的人生。

点个赞吧 ,与朋友们共勉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